优势大品种之巴山肉牛系列报道⑥——打通难点堵点,“牛保姆”合力解忧
巴中肉牛产业发展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市始终把肉制品产业与“2+1”市级优势大品种计划深度融合、同步推动,坚持以“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思路进行全产业链系统谋划,整个产业总体开局良好。
作为一个在巴中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百亿级种养产业,在产业的推动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特别是按照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在产业链条上还面临着金融、保险、科技、政策的落实程度等难点、堵点。市级主抓关键节点重点发力、县区分路突破、各部门与行业一起形成合力,让“牛保姆”为产业的有序发展打通道路。
养殖“门槛高”,资金需求量大
肉牛单价高,不管是犊牛、架子牛还是育肥牛,每头价值动辄上万元。作为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肉牛产业在每个环节都需要较大的投入。首先是养殖场地的建设,一般标准化养殖每头牛需要5平方米圈舍,加上附属设施,养100头牛至少需要600平方米场地;如果使用自动化饲养、除粪机械,还需要按照每头牛1000元的标准增加基础投入;如果自种自养,1头牛需要3亩草地,至少需要1亩基本保障,种草中有可能用到机械化设备,采购设备又需要投入大笔资金;此外还有人工费、水电费、防疫费等。到育肥牛出栏时,小牛购买、饲草、消毒检疫、人工、圈舍等综合成本几近2万元。
养殖规模越大投入越大。根据粗略统计,全市肉牛存栏1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超过600家,但是规模越大“金字塔”效应越明显,以肉牛育肥发展较好的平昌县为例,全县规模养殖场212家,存栏1000头以上的仅有3家。记者曾采访过其中2家存栏1000头以上养殖场,均表示“投入惊人”。欣昌林公司在肉牛产业上累计投入6000万元,四川大巴山牛牧业集团公司已先后投入2.2亿元。
看好肉牛产业发展前景,记者采访过的数十家养殖场大多表示要抓住机遇扩大规模,通江繁荣牧业打算扩大母牛繁育场、盘活屠宰场,欣昌林公司则表示继续加大育肥场和饲草基地投入,大巴山牧业计划在肉牛产业链上最终投入8亿元打通产业链。
“全市最终要达到50万头肉牛的存、出栏目标,那么需要动用100亿元的资金去支持,资金缺口巨大。”四川大巴山牛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巴中市生态牛产业协会会长杨尚云认为,行业内一般实行滚动发展,利润产出后一般再投入,养殖户持有的资金肯定不多。“如果持有200万元的现金,那么很可能不会去养牛。肉牛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金融支持。”
加大金融保障力度 各类资金重点向肉牛产业聚焦
此前,巴州区、平昌县等地已经在当地推行“肉牛贷”,向肉牛养殖场提供金融支持。今年5月,我市出台《金融支持巴山肉牛、南江黄羊全产业链发展的指导意见》,分别就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高融资担保能力、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提升融资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以充分发挥金融在高质量发展巴山肉牛产业中的重要保障作用。
中小养殖户、散户在融资中存在担保难的实际,在具体的运作中,国企参与的龙头企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日前,市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获得农发行巴中分行50亿元授信额度,对肉牛产业发展可谓一剂“强心针”。市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引进的华牧科技有限公司组建的华牧巴山牛现代农牧科技(巴中)有限公司,探索建立联农富农机制,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在能繁母牛方面,公司提供担保,农户获得政府贴息的金融贷款开展养殖;通过“园区”养殖,公司向养殖户提供场地、担保等,实行园区统一发展,从而带动养殖户从肉牛产业中获益。
同时,我市还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市级财政资金“药引子”作用。市本级配套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1”优势大品种市财政支持资金、链长资金等各类资金,重点向肉牛产业聚焦。引导各县(区)加快出台支持措施,安排专项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肉牛产业发展。
降低养殖风险,将出台分类保险
养殖肉牛的一大风险是肉牛的意外死亡,在运输、养殖环节均可能出现意外死亡。因为肉牛品种的不同,死亡率在3%、5%到8%不等,如果养殖场地、技术等不达标,还可能导致更高的死亡率。在技术保障的同时,如何从保险环节解除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在全市范围内,各县区的肉牛保险的保费、保额各不相同,发挥的保障作用有所不同。一名养殖户介绍,他所在县的肉牛保险为每头保费200元,政府补贴150元、自费50元,但是保额上限为5000元。“一头牛至少上万元,保额太低,让保险作用打了折扣,没达到保障的目的。”另一名养殖户介绍,保险险种大多针对育肥的肉牛,从险种设置上不够科学。“育肥的肉牛已经有很强的个体免疫力,犊牛和母牛自身抵抗力差,养殖风险更大,保险更应该向这方面倾斜。”
巴中市肉制品产业链长制办公室已经将保险作为近期牛肉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当前正加快研究出台全市肉牛保险实施方案,预计以县(区)为主体,加强与保险企业对接合作,针对母牛、犊牛、育肥牛等分类制定保险产品,实现能保尽保,最大限度降低养殖户风险。
科技赋能,让养牛全流程更“智慧”
“科技贯穿现代畜牧业的始终,没有科技、科研的支持,产业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市畜牧兽医水产研究所所长李林祥介绍,从品种选育、营养与疾病防治、收购加工等方面,都需要专业人才。目前全市总体上畜牧类专业人才缺失,中小型养殖场更是面临专业人才难引、难养、难留的困境,必须采取多种手段,在加快专业人才引进的同时,强化各级农业畜牧机构的技术服务指导。
“基层专业人员年龄偏大、人员技术结构不合理,当前基层专业技力量还很薄弱,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一名专业人士介绍,以通江县为例,根据此前的一项统计,全县各乡镇在编畜牧、兽医类岗位148个,年龄45岁以上的达108人,有高级职称51名、中级职称85人。由于基层岗位要同时面临多个种植养殖类型的技术指导,加之人员构成年龄偏大,需要创新服务模式助力肉牛产业。目前通江县正通过成立专家服务团,构建基层技术服务指导体系。
不管是巴山牛(空山黄牛)的保种、能繁母牛的选育、机械化设备在饲草种植中的应用、自动化设备在养殖场的使用、屠宰加工后的营销、巴中牛肉的品牌塑造等方面,均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其链条上的很多具体岗位,是我市此前所不具备的,如何打破这一不利局面?
记者从巴中市肉制品产业链长制办公室了解到,加强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已纳入我市当前发展肉牛产业的重点工作中。在科研方面,将加快推进厅、市共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将通江县空山黄牛保护区、火炬镇玉马村空山黄牛保种场、民胜镇长兴村肉牛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基地作为实验基地,加快推动巴山肉牛研究所组建工作,持续深化与省畜科院、川农大的科研合作。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强化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督促各县区制定五年计划,逐年充实配齐基层畜牧兽医队伍,每年根据县区、科研院所、企业需求,从重点院校精准引进一批专业化人才,以产业效益留住人才。此外,通过抓招商、抓品牌培育等工作,做强巴中肉牛产业,带动巴山肉牛产业向中高端市场迈进。
记者手记
发展肉牛产业 检验营商环境成色
在巴中的发展史上,肉牛产业的产值规模、可能带来的潜在经济和社会效益,堪称绝无先例。从经济效益上看,百亿级的产值以及潜力巨大的产业附加值,足以成为巴中乡村振兴中的支柱产业;从社会效益上看,这一从国家和省级层面力推、全市高位谋划的、契合巴中资源优势的绿色产业,其发展也将让更多人深刻理解现代畜牧业,认识到全产业链布局,进而培养出一批熟悉管理、技术、营销的专业人才,必将成为巴中高质量发展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资源秉赋优势,是巴中发展肉牛产业的“硬实力”;优越的营商环境,是巴中做强肉牛产业的“软实力”。近年来,巴中始终把打造“全省最优、全国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率先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全面推行“巴中跑团”政务服务代办机制,大力开展企业诉求“动态清零”行动,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大批知名肉制品行业龙头企业青睐巴中、选择巴中、落户巴中,都是巴中布局肉牛全产业链的底气。
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发展肉牛产业中还有需要打通的难点和堵点。但首先应该破除的是从传统养殖业到现代畜牧业理念的转变,是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人员在服务观念上的转化。
曾有一名养殖户向记者诉苦,他将自家养殖场旁边的荒地平整后种饲草,在有收成后却被意外得知,正是经过他的种植,原先这块无人问津的荒地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农田用地,按要求不能再种。还有养殖户表示,准备流转土地种饲草,但是在审核环节没被通过,同样是牛用饲料,如果种玉米就可以。他不明白:“不管是种粮食还是种饲草,以草换肉,最终都上了人们餐桌,难道有什么不同?”
每个行业有其特殊规定,也不能用老眼光看新问题。种养户的困惑,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化解;种养户干事创业的热情,更需要通过细致的服务去引导、激发。在此方面,考验着相关部门、特别是基层工作人员的智慧。
肉牛产业颇具规模、存栏2万头的平昌县得胜镇,政府采取多种手段努力为企业服务。该镇成立的肉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以党委书记、镇长为双组长,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和得力中层干部对口联系发展肉牛产业的村。制定肉牛产业发展考核机制,强化监督考评,对干部发展肉牛产业成效的考核权重增加到40%。组织镇、村干部收购饲草,定期组织养殖大户、养殖意愿户、牛经纪召开肉牛产业现场推进会,综合农技、畜牧、兽医等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等举措,在当地已成为常态。
“工作了几十年,干过不少产业,但是规模和技术含量都不能和肉牛产业相比,难得遇上这么一个可能改变巴中发展进程的大产业,没有理由不好好干。”多名农业、畜牧、研究、产业发展部门的人员表示,有幸亲历一个百亿产业的发展,以自己的所学、所能去推动产业发展,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当前,巴中市委、市政府吹响了发展种养业优势大品种的号角,各县区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在深入了解政策规定的基础上,用现代产业链的眼光服务于肉牛产业的发展,也是对我市营商环境成色的另一种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