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3 0829 0818 欢迎您访问巴中市巴山肉牛产业协会官方网站!
本地新闻

扭住“牛鼻子” 做大牛产业

发布时间:2023-05-29
        近年来,平昌县立足“3+3”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实施种养业“2+1”优势大品种计划,将巴山肉牛养殖作为助农增收、富民裕县的支柱产业,按照“发展大品种、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品牌”“做强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总体思路,做大牛产业、培育牛品牌、壮大牛经济。采取“公司+农户”“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公司+金融机构+平台公司”等发展模式,创新托管代养、借牛还牛、资产入股、订单种养等利益联结机制,增强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持续稳定增收的内生动能,走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子。
        聚焦龙头带动,做大“牛”产业。“龙头”带动,增强发展“动能”。引进培育雅拉德荣、久云牧业、欣昌林、深山农业等年出栏1000头以上肉牛养殖龙头企业4家,带动发展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205个。与雅拉德荣签约落地50亿元优质肉牛全产业链项目,规划建设5000头优质肉牛智能核心育种场1个、大型育肥场15个,中小规模自养场800个,年存出栏优质肉牛30万头以上。“支部”引领,激活发展“内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建立“党支部+肉牛产业”发展机制,通过支部引领、村集体养殖带动、党员干部示范、群众参与,发展村集体经济肉牛养殖专合社167个,带动5.3万农户发展肉牛养殖。“农企”抱团,共享发展“效能”。农户通过借牛还犊、托管代养、订单养殖、订单种植等方式,与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抱团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抱团发展”。
        聚焦良种繁育,培育“牛”品牌。实施扩繁增量工程,在壮大规模上做“加法”。把扩充能繁母牛数量,作为推进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县财政每年预算6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能繁母牛补助,全县存栏肉牛中能繁母牛占比达45%,年存出栏肉牛增长达35%以上。实施品种改良工程,在淘汰劣品上做“减法”。平昌本地牛个体小、生长慢,养殖效益不明显。着眼全县能繁母牛本地牛占比较高实际,大力推行冻配技术,实施本地能繁母牛杂交改良,全县肉牛品种改良率达70%以上。实施种源引进工程,在扩大良种上做“乘法”。实施优质肉牛繁育选育工程,与雅拉德荣集团战略合作,大力引进海福特优质肉牛,力争5年内,能繁母牛自给率提高至80%以上,优质肉牛存出栏达30万头以上,建成“中国海福特”种质资源基地。
        聚焦延链补链,壮大“牛”经济。种养循环,串起绿色生态链。实施“粪污换肥”“秸秆换肉”工程,建立“牛—肥——粮(草)——饲——牛”绿色种养链条,实现农牧结合、草畜配套、种养良性循环。2022年,全县共种植饲草1.5万亩,秸秆饲料化加工13万吨,生产有机肥30万吨,带动建设优质天府粮油核心基地10万亩。屠宰分割,建立加工中转链。建成平昌乐顺食品年屠宰加工5万头肉牛屠宰生产线,依托雅拉德荣规划建设集供应服务、回收销售、冷链物流、品牌孵化为一体的肉牛全产业链,肉牛年综合产值达30亿元以上。产品开发,延长附加增值链。实施牛肉精深加工和牛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依托四川麦金旭膳中央厨房,建成肉牛预制菜生产线。开发肉牛系列产品和特色牛肉宴产品30余个,规划建设驷马镇特色牛肉宴一条街,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
        聚焦服务保障,做实“牛”支撑。强化政府主导,提高政策支撑力。按照“一核、两区、三片”和重点镇培育相结合的发展方式,推动全县全域发展肉牛产业,先后出台《关于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决定》《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十二条措施》《支持优质肉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足额预算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化圈舍建设、能繁母牛补贴和肉牛保险补贴等。强化金融支持,提高经营续航力。加大肉牛信贷产品投放力度,实施“政银担”“政银保”合作模式,推行“兴牛贷”“领头贷”“强村贷”,全覆盖推广“活体牲畜抵押贷”,累计发放肉牛产业贷款2.05亿元以上,解决肉牛养殖融资难题。强化人才培养,提高科技支撑力。坚持引进一批“牛”技术,签约一批“牛”专家,培养一批“牛”人才,与大中专院校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肉牛产业专业人才,建立院、企、县三方合作机制,形成县、镇、村三级肉牛技术人才体系,带动群众爱牛、懂牛、养牛。
        经过近三年发展,平昌县肉牛产业已初具规模。通过抓龙头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两个带动”,肉牛产业规模实现由小到大的扩展;通过抓优质种源引进、本地种源改良“两大工程”,肉牛种源实现由劣到优的转变;通过抓种养循环链、种养加工链、利益分配链“三大链条”,产业链条实现由散到聚的提升,基本形成产业链条完整、科技支撑有力、良种供应充足、生态环境友好、联农带农效益显著的优质肉牛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作者:平昌县乡村振兴局 李圣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