澌岸镇:抓住“牛鼻子” 做强牛产业
——回引人才领跑,强化要素保障
发布时间:2023-02-15
2月10日,平昌县澌岸镇娱乐社区一派热火朝天:在全镇的统筹下,社区正在各组建立秸秆回收点;作为全镇的年度肉牛产业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巴中市大瑞牧业有限公司的肉牛养殖基地建设正在抢工期,数千平方米的地面已完成平整,正在搭建圈舍,上部的轻型钢架结构在当天完工,次日即可盖棚,争取在2个月后投产。
平昌县澌岸镇铆足干劲,按照产业链布局加快推动各项建设,在兔年开局之时呈现出“牛”劲十足的局面。
平昌县澌岸镇铆足干劲,按照产业链布局加快推动各项建设,在兔年开局之时呈现出“牛”劲十足的局面。
家乡产业有奔头
85名回引人才当领跑者
85名回引人才当领跑者
“我是去年8月决定回乡发展肉牛产业,随后办理各项手续开始场地施工。”大瑞牧业法人何军介绍,此前他在成都、西昌等地从事建筑业20余年,近年看到家乡肉牛产业的发展前景,通过回引在家乡投资肉牛产业,在娱乐社区建设种养结合、养殖能繁母牛和育肥肉牛的肉牛养殖基地。
按照计划,大瑞牧业项目分两期建设,项目预计1000亩土地,除了开展饲草料种植外,还包括圈舍、兽医室及秸秆青贮生产车间、仓库、机械停放等附属设施,达到存栏肉牛1000头的规模。预计今年完成投资2000万元,养殖优质能繁母牛200头,育肥牛500头。
今年32岁的澌岸镇民主村村民夏渊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专业,在了解到家乡发展肉牛产业后,经过深入考察,他创建的平昌县兴德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期工程已投产。建成1500平方米的标准化圈舍,配备办公及生活用房、兽医室及秸秆青贮生产车间、仓库、堆场等附属设施,先后购置了小型农用车、铡草机、揉丝机、搅拌机等先进青贮设备,播种40亩饲草基地。合作社现存栏58头改良肉牛,与雅拉集团签订海福特能繁母牛30头协议。
澌岸镇发展肉牛产业中,类似的“带头人”“引领者”还有很多,2022年以来,全镇成功回引优秀青年85人,创办经济实体50余家。全部投产后,预计肉牛养殖规模达到5000余头。2022年,全镇有200余户村民开展肉牛养殖,存出栏肉牛3000余头。
按照计划,大瑞牧业项目分两期建设,项目预计1000亩土地,除了开展饲草料种植外,还包括圈舍、兽医室及秸秆青贮生产车间、仓库、机械停放等附属设施,达到存栏肉牛1000头的规模。预计今年完成投资2000万元,养殖优质能繁母牛200头,育肥牛500头。
今年32岁的澌岸镇民主村村民夏渊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专业,在了解到家乡发展肉牛产业后,经过深入考察,他创建的平昌县兴德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期工程已投产。建成1500平方米的标准化圈舍,配备办公及生活用房、兽医室及秸秆青贮生产车间、仓库、堆场等附属设施,先后购置了小型农用车、铡草机、揉丝机、搅拌机等先进青贮设备,播种40亩饲草基地。合作社现存栏58头改良肉牛,与雅拉集团签订海福特能繁母牛30头协议。
澌岸镇发展肉牛产业中,类似的“带头人”“引领者”还有很多,2022年以来,全镇成功回引优秀青年85人,创办经济实体50余家。全部投产后,预计肉牛养殖规模达到5000余头。2022年,全镇有200余户村民开展肉牛养殖,存出栏肉牛3000余头。
强化要素保障
全镇各村社建秸秆回收点
全镇各村社建秸秆回收点
“要让更多的有志青年回乡发展,必须加强各方面的配套和支持,强化要素保障。”澌岸镇人大主席廖崇华介绍,该镇先后出台返乡创业扶持办法、金融支持、技能培训等配套政策,强化要素保障,解除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其中,在全镇各村社建立秸秆回收点,是该镇今年全力推行的一项新举措。
“今年,全镇的7个村(社区)都将建立秸秆回收点,最终预计超过40个,可以一举解决多个问题。”廖崇华说,按照政府牵头、村社实施的方法,从群众手中收购秸秆、糠壳等原本被遗弃或烧掉的原料,核算成本后略微加价再出售给养殖场,所获得利润归集体经济。不但起到了变废为宝的效果,还化解秸秆焚烧带来的环保问题,也一定程度满足了养殖户的饲草需求,同时壮大了集体经济。目前,各回收点正在建立中,待到回收季节时投入使用。
“肉牛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涉及多个环节、多个要素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澌岸镇党委书记夏照祥介绍,全镇按照“增量、提质、降污”的发展思路,在增量上持续巩固原养殖户的补栏工作,加快大瑞牧业、兴德养殖专业合作社(二期)等5个项目建设,推进13名意向养殖肉牛业主落实场地选址,全镇目前已认购了海福特能繁母牛120余头,预计2023年养殖肉牛4000头。在提质上牢固树立“好品质、高效益”的理念,通过撂荒地整治和土地流转的方式整合1000余亩土地,推行两季玉米、一季小麦的粮饲兼用的种植模式,实现饲草本地化;组建澌岸镇肉牛协会,实行集中购买牛犊、集中购买机具、集中购买垫材降低养殖成本。在降污方面,持续推进粪肥换秸秆、秸秆还肉;为大力推广肉牛养殖粪污发酵降解技术、降低业主购买发酵床垫料成本,按照社建点、村建站的模式建立农作糠壳收集储存体系。
“今年,全镇的7个村(社区)都将建立秸秆回收点,最终预计超过40个,可以一举解决多个问题。”廖崇华说,按照政府牵头、村社实施的方法,从群众手中收购秸秆、糠壳等原本被遗弃或烧掉的原料,核算成本后略微加价再出售给养殖场,所获得利润归集体经济。不但起到了变废为宝的效果,还化解秸秆焚烧带来的环保问题,也一定程度满足了养殖户的饲草需求,同时壮大了集体经济。目前,各回收点正在建立中,待到回收季节时投入使用。
“肉牛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涉及多个环节、多个要素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澌岸镇党委书记夏照祥介绍,全镇按照“增量、提质、降污”的发展思路,在增量上持续巩固原养殖户的补栏工作,加快大瑞牧业、兴德养殖专业合作社(二期)等5个项目建设,推进13名意向养殖肉牛业主落实场地选址,全镇目前已认购了海福特能繁母牛120余头,预计2023年养殖肉牛4000头。在提质上牢固树立“好品质、高效益”的理念,通过撂荒地整治和土地流转的方式整合1000余亩土地,推行两季玉米、一季小麦的粮饲兼用的种植模式,实现饲草本地化;组建澌岸镇肉牛协会,实行集中购买牛犊、集中购买机具、集中购买垫材降低养殖成本。在降污方面,持续推进粪肥换秸秆、秸秆还肉;为大力推广肉牛养殖粪污发酵降解技术、降低业主购买发酵床垫料成本,按照社建点、村建站的模式建立农作糠壳收集储存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