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溪镇:牵住“牛鼻子” 共“犇”致富路
近年来,铁溪镇坚持走党建引领、产业赋能之路,坚持把肉牛产业作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来抓,将肉牛养殖打造成为助推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引擎”,因地制宜发展肉牛产业,着力提高肉牛综合生产能力,切实抓住产业兴旺的“牛鼻子”,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2022年全镇新增肉牛殖专业合作社8家,流转土地750余亩,新建园区50亩,累计投资6000余万元。年存栏量500余头,出栏800余头,新上牛犊300余头,肉牛产业产值3500余万元,农民人均养牛纯收入达到4500元。
一、党建领航,使出一把“牛劲”
(一)书记领办,高位推动。铁溪镇将肉牛产业发展作为“书记项目”,成立以书记为组长的肉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高位推动。年初议产业谋思路,年中查质量观进度,年底看现场晒成果,项目谋划、资金争取、过程管控、风险防范等环节均按项目化管理要求推进。每年把产业发展作为开年第一会,明确目标,实化举措,压实责任;召开村党组织书记抓肉牛产业发展评议会,逐村点评,评成绩、找差距、提要求。
(二)技术支撑,科技带动。镇畜牧站3名农技推广员及11名村级防疫员组成3个行动小组,赴11个村对养殖专合社和散养农户疫病防控、喂养、粪污无害化处理、秸秆存储等技术进行上门服务,加强标准化养殖、牧草种植、饲料青贮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及时更新基层技术人员的业务知识,强化技术人才支撑,先后组织开展牛农培训2期共55人次,外派农技干部技能提升培训6人次,真正培养了一批“田秀才”“土专家”。
(三)服务引领,提质增效。适时组织养殖户和技术人员外出参加实地观摩活动,体验和学习最新的养殖模式,拓宽思路,引导养殖户逐步发展现代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通过学习专业新型技术提高畜群生产能力、个体产值、养殖效益和品牌竞争力,以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现代化、科学化、规模化的养殖方式,跑出铁溪肉牛发展“加速度”。
二、规划导航,凸显一个“牛味”
(一)科学谋划,定下发展基调。制订铁溪镇肉牛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谋划,按照“定一个好规划,找一条好路子,富一方群众,活一方经济”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突出特色、注重整合。充分发挥北部高寒乡镇土地面积广、劳动力富裕、玉米秸秆资源丰富等优势,把肉牛产业作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积极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社+农户”模式,持续扩规模、提质量,办龙头、强支撑,树品牌、增效益,推动铁溪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铁溪转型发展新路子。
(二)种养结合,注重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以水稻秸秆、牧草作为肉牛食材主要原料,并创新技术,将牛的粪便制成有机肥料,做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所有牛场建立规范的(防水、防渗、防溢)堆肥棚和贮粪池,并与种植大户签订粪污消纳协议,就地还田,不断提高肥力,改良土壤,增加产量,实现产业链降本增效、循环发展,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减少生态污染,实现多重效益叠加。
(三)全民培育,讲好品牌故事。今年以来,铁溪镇结合“双年提升行动”及当前的政策红利,激发群众参与热情,通过召开返乡创业恳谈会、积极组织招商小分队赴各地招引有志乡友回乡养牛。着力发展职业牛农,抓好宣传引导,讲好养牛致富品牌故事,积极动员有劳动力、有发展意愿的农户参与肉牛养殖,并吸纳附近村民前来务工同时大力收购农户玉米秸秆,全民动员,发动农民朋友“一起干”。带动农民增收在全镇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
三、全力保障,融合一盘“牛棋”
(一)政策牵引,要素驱动。积极兑现能繁母牛繁、空山黄牛、巴山肉牛奖补资金,多次与县相关部门对接汇报,争取养殖大户各类政策补贴及东西部协作资金,针对资金不足的肉牛养殖户,积极加强与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对接养殖贷款,目前,有意向贷款养殖户20余人。
(二)建立机制,正向激励。将肉牛发展成效纳入述职评议、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等主要内容,出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肉牛养殖奖励办法,按程序从当年度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中拿出10%的资金用来奖励村干部,不少于15%用于村级公益性岗位工资支付,不少于20%分配给受灾户、大病大额支出及突发变故户,不少于25%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山区水毁路面多、季节性缺水的局面。并在选拔乡镇干部时优先推荐,掀起了大抓肉牛养殖发展的热潮。2020年成功推荐1名村干部考录该镇副科级领导岗位公务员,充分调动了村干部发展壮大肉牛养殖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抱团联动,强村富民。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由于全镇各村资源禀赋不同,有的村土地资源丰富,有的村带富能力强,有的村资金充足,如何在镇一级把这些资源有效利用起来?铁溪镇打破“思想禁锢”“地域禁锢”,通过“跨村联建”“多村捆绑”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集成、资金集聚、经营集约,由“单个运行”向“融合共建”转变,由“单兵作战”向“协同抱团”转变,形成了信息共享、平台共用、利益共赢的格局。铁溪镇田溪肉牛养殖场由四个村村民投资建设,年终按股分红,壮大集体经济,村民们共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红利,纷纷支持和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