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3 0829 0818 欢迎您访问巴中市巴山肉牛产业协会官方网站!
本地新闻

优势大品种之巴山肉牛系列报道③——饲草扩量,让肉牛产业底气更足

发布时间:2022-10-31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发展肉牛产业中,饲草是养殖环节中重要一环,特别是要做强做大肉牛产业,必须确保饲草来源这个根本,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养殖成本,提升肉牛质量、缩短出栏时间、提高产业附加值。

  面临本地优质饲草不足、60%以上需要外购的不利现状,我市在发展肉牛产业中积极构建现代饲草产业体系,实施饲草扩量行动,实现“秸秆换肉”,达到饲草种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让肉牛产业走上种养结合的绿色发展之路。饲草种植受追捧 荒山护坡成“宝地”

  初夏时节的平昌县得胜镇乡村,蓝天白云下青山绵延,平整的公路在村庄间盘绕,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在车前徐徐展开。受雨水滋润的草木十分茂盛,连公路边的护坡、排水沟旁也成了“青纱帐”。

  “这是甜象草,那边是黑麦草,再远一点是成片的玉米……”得胜镇党委委员、人大副主席何尧介绍,得胜镇按照全产业链的思路发展肉牛产业,十分重视饲草的基础性作用。全镇整合土地资源,整理撂荒地、山坡地,规划种植牧草1000亩,目前已在马灵、丰收、莲花、玉鹿等村发展多个优质饲草基地,种植饲草800余亩。还在全镇采取“公司+集体经济”模式,按一头牛半亩草的标准,为养殖户流转土地集中种植牧草,以缓解饲草不足、外购成本高的难题。

  “最近补栏的牛基本到位了,在组织购买饲料的同时,我们忙着组织人手种草。”位于得胜镇玉鹿村的欣昌林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经理孙超介绍,公司在3个村流转了土地,目前已种植1700亩牧草,“外购饲草不划算,从山东运过来的干草每吨约900元,从内蒙古运来的草料价格每吨900元至1400元不等。”

  四川大巴山牛牧业集团公司建有得胜牛市、养殖场、扩繁场等,目前也在忙着种植牧草。该公司副总经理程栋梁介绍,目前已经种植约1200亩,但是对于公司存栏的3360头肉牛来说,牧草种植规模还必须扩大。平昌县松合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同州街道办事处土桥村、得胜镇马灵社区的2个优质饲草基地内,引进种植的"凤凰熊猫草"到了快收割的时节,这个由国家菌草研究中心培育的饲草品种像高粱秆一样高大。公司负责人苏峰介绍,这种草单株最高可长到5米高,每年6月、11月收两季,目前供不应求,草还在地里就被肉牛养殖场预订了。

  在恩阳区柳林镇、通江县火炬镇等地,四川空山青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型犁地机、撒粪车、玉米施肥播种一体机正在地里忙碌着。该公司总经理夏天说,公司专注于机械化生产粮饲种植交易,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采用开荒为主的方式,在通江县、恩阳区的多个乡镇种植玉米作为青贮饲料。目前,已经种植0.2万亩青贮饲料,预计最终达到2万亩的种植规模,为巴中发展肉牛产业做好饲料保障。

  这些是我市大力开展饲草扩量行动的一个缩影,荒山护坡、田间地头,成为饲草种植户眼中的"宝地"。

  本地饲草严重不足 全市每年花费上亿元外购

  激发饲草种植热情的,首先是市场需求大的必然。在草山、草坡、林地资源丰富的巴中,饲草种植一度不被规模养殖户重视,加之地理特点不适宜规模化、机械化作业等原因,本地饲草严重不足,养殖户每年要花费上亿元外购牧草饲料。"守着金饭碗叫穷",成为我市饲草种植的真实写照。

  一般而言,肉牛饲养原料分为精饲料和粗饲料。精饲料一般由玉米面、豆粨、麦麸、麦糠、酒糟、豆饼以及食盐、骨粉、小苏打等复合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粗饲料有小麦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秸秆、牧草等草本植物,又细分为青贮、黄贮等类别。

  "巴中肉牛用的饲料、牧草缺口很大,本地规模养殖户只能大量外购,这是弱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巴中市繁荣生态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阳初表示,一直以来,我市发展肉牛养殖产业的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只注重肉牛养殖,不结合种养循环,加上本地缺乏大规模种植及收储、加工牧草的企业,饲草大量外购,使得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巴中虽然坡地较多,可以进行现代化种植,但适合机械化收割的场地较少,导致人工收割成本高,使得本地饲草在价格上缺乏竞争力。

  "按照一年可以种两季计算,1头牛一般要消耗2亩至3亩牧草。市场对牧草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导致传统的人力生产方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通江县农业农村局畜牧站副站长欧钟明分析,以通江地形条件为例,机械化作业难以开展,种植地分散在山里的田间地头,即便是随处可见的秸秆,也要人力收集起来再统一装车运输,效率低且费用难以降低。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盘活现有的闲置资源,是解决饲草环节的关键。

  据多位肉牛产业业内人士测算,肉牛养殖的两大成本分别是犊牛和饲草,犊牛每头成本数千元至上万元不等;肉牛每天需要的精饲料约占体重的1%,平均1头牛1天需要8斤精饲料、约20斤粗饲料,费用15元至20元。1头肉牛整个育肥期的饲草成本高达约7000元(中小体型肉牛成本约5000元),按照全市50万头存出栏目标数量计算,每年需要25万至30万吨饲草,这是一个高达数亿元产值的衍生市场。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调研表明,我市自产青贮料不足40%,养殖户花费上亿元外地购买饲草,拉高了养殖成本的同时,本地大量秸秆在田间白白浪费。

图片

  饲草的难题如何破解?只有向田间地头要产量,改变生产管理模式促效益提升。实施饲草扩量行动 让本地化饲草更优更强

  我市也密集出台系列配套措施,致力破解这一肉牛产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

  《巴山肉牛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明确,按万亩相对连片连线规划布局,在全市各县区建立8个牧草示范区域。同时,实施饲草扩量行动,统筹开发利用草山草坡资源,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筛选3至5个适宜种植牧草品种,加大人工种草力度,支持适度规模牧草种植,建设优质牧草基地10万亩,培育牧草种植、加工新型经营主体30家;加强饲草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建立饲草无性繁殖种源基地0.3万亩。提高肉牛饲养管理水平。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项目运营机制,推进秸秆资源饲料化利用。到2026年,全市建设"以秸秆换肉奶"工程基地县3个,支持50个适度规模牛场进行秸秆加工设施设备升级改造。

  《巴中市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也对饲草发展提出专门措施。要求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市财政连续五年(2021年-2025年)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00万元,支持饲草的种植和收贮加工,因地制宜推广农闲田种草和草田轮作,开发利用新饲草资源。积极推动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县(区)对种草300亩以上的企业或年收贮青贮饲料500吨以上的收贮主体按每亩或每吨给予补助。

  据了解,我市计划在恩阳区建设的中国南方饲草饲料交易集散中心项目将于近期开工,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我市及周边市县建饲草基地150个、规模达20万亩,加工储存网点120个,覆盖中国南方省份,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建成后,形成种植、加工、贮运、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全市秸秆饲料化利用指导意见也在制定中,全市正大力引进业主发展规模化饲草种植,鼓励养殖大户、散养农户饲草种养循环,实现饲草本地化。 多举措弥补缺失环节 把秸秆变成"肉"

  从地理条件上看,巴中作为典型的盆周山区,海拔落差超过2200米,呈现出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全市林地650万亩、粮经作物达510种、常年种植面积590万亩,宜养林地222万亩、草山草坡690万亩,可利用林地、草地面积载畜量为300万个黄牛单位。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资源是巴中农业发展的"底牌",如何利用好这一资源优势?

  "巴中有足够的草山草坡,有大面积的粮食播种面,有稳产、高产的玉米种植,完全能够为肉牛产业提供充足的饲草供应。"市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冯钰说,在大量开发草山荒坡、充分利用闲置地块的同时,必须转变生产和管理方式,按照全程机械化的方式发展饲草种植,"生产方式解决了,饲草的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

  "首先要转变观念,用大食物观认识到饲料粮也是粮食,其次就是根据现代养殖的需要发展饲草种植。"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市畜牧兽医水产研究所所长李林祥介绍,肉牛饲料需求总量大,如果长距离运输会导致成本增加,原则上最好在200公里范围内解决,所以本地大量发展饲草种植成为必然。此外,种植饲草不是简单地种草,要选对品种和方式。以玉米为例,一般亩产700斤至800斤,传统的方式是摘下玉米棒子出售,但供应肉牛养殖可以用全株青贮方式,即整株玉米连秸秆带玉米棒子收割出售。按照每吨收购价400元、每亩约4吨计算,比卖玉米粒划算,还节省了大量人力。这种全株青贮的方式,一样可以运用到其他农作物,来弥补不能机械化作业地区的不足。饲草增量的同时,为农户增收,增加了秸秆的再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我们公司已经实现了耕、播、收全过程的机械化。"夏天介绍,公司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青贮饲料,一般1年2季,通过技术优化可以达到2年5季。这些机械完全能够适应巴中的地理条件,作为巴中首家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农业科技公司,投入巨大。公司目前种植2000亩投入300余万元,其中机械设备花费约200万元。带来的好处也显而易见,一是提高了生产效率;二是人力成本大幅降低,2000亩地的临时用工仅几千元;三是这些种植基地以荒地为主,解决了土地闲置、撂荒的问题。

  各级党委政府也在服务上开始探索。在平昌县澌岸镇,在政府的主导下,当地养殖合作社免费提供农作物种子给村民,村民将各类秸秆回收后返回给合作社,降低了肉牛养殖的饲料成本,也解决了农村秸秆焚烧的环保问题,另外牛粪用于农户发展种植,可有效解决土壤肥力不足、有机质丧失等问题。

  平昌县得胜镇每名干部挂联一个村发展肉牛产业。为了强化产业效益、降低养殖成本,该镇坚持种养循环发展,推行"优质牧草栽培+有机肥转化利用+粮经作物提质增效"模式,实行玉米秸秆青贮转化利用,牛粪发酵成有机肥投入牧草、花椒、茶叶、粮油种植,实现循环利用,有效降低肉牛养殖成本;大力实施粮改饲,组织村干部收购干草,既提高了农民收入,又为企业降低养殖成本,同时杜绝了秸秆焚烧,获得生态效益。

  平昌县通过推行"肉牛+饲草"模式,坚持种养协调、循环利用,实施有机肥还田改土、秸秆青贮、秸秆加工商品化基质工程。今年以来,全县共有13.5万吨农作物秸秆、树枝落叶通过再利用,实现产值1700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