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大品种之巴山肉牛系列报道②——激活种源“芯片”,牵住“牛鼻子”
要将巴中打造成西南地区最大肉牛交易中心和全国山区肉牛产业发展示范区,要解决全产业链上诸多的环节,首先面临的就是提升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在解决犊牛来源的同时,还要兼顾优势肉牛品种的繁育。
难题如何破解?必须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肉牛品种,牢牢掌握种源“芯片”,让养殖户有牛可养,扩大种群数量、做大肉牛产业基本盘,还能形成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一举牵住肉牛产业的“牛鼻子”,达到提质增量的有效统一。
现状
犊牛价格走高 成产业发展关键瓶颈
要快速扩大养殖规模,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购买犊牛或架子牛,再经过十多个月到二十个月的育肥,是肉牛养殖户的常见模式。
“外边买牛太贵了,导致养牛的成本越来越高。”这是记者走访养殖户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今年以来,位于平昌县得胜镇玉鹿村的欣昌林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已经先后购买了1200余头犊牛,其中大部分为育肥牛,还有少部分母牛。经理孙超介绍,这些牛大多来源于外地,加上运费等每头价格在8000元至13000元,公司为此投入超千万元。目前公司计划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在标准化改造圈舍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犊牛的引进力度。
4月22日,市生态牛产业协会在恩阳区召开产业发展座谈会。会上,犊牛的来源成为协会会员、养殖场主的主要话题之一。不少养殖场主介绍,在我市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政策利好下,现在全市可供出售的犊牛牛源已经被抢购一空,今年以来补栏的犊牛主要依靠外购。大量的外购带来了两个难题:一是外购牛存在一个适应性过程,增加了养殖风险;二是长距离运输、小牛价格上涨等增加了养殖成本。按照行业内测算,如果犊牛的购买价格每头超过10000元,育肥牛出栏的纯利润被大幅度压缩。曾有养殖场主引进的西门塔尔四代架子牛达到16000元一头,育肥出栏几乎没利润空间。
牛源贵,也是全国肉牛养殖业在近两年普遍面临的状况。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对全国肉牛市场的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体重200公斤左右的商品公牛犊主流价格区间在56元至66元/公斤,优质母牛犊的主流价格区间在70元至80元/公斤,体重在300公斤至500公斤之间的成年架子牛主流价格区间在44元至52元/公斤;2021年价格有较大幅度回落,如公牛犊的价格为36元至46元/公斤,架子牛的价格为30元至40元/公斤。
据此推算,在2020年,全国市场上每头牛犊的价格高达12000元至16000元,每头架子牛最高可超过20000元;在价格回落的2021年,一头牛犊、架子牛的价格也达到8000元以上。与此同时,全国肉牛市场上,2020年育肥牛均价为34.04元/公斤,2021年育肥牛均价35.54元/公斤,犊牛价格与育肥牛出栏价格存在巨大的倒挂价差。在大量外购牛源的情况下,育肥场养殖户利润被压缩,甚至亏本的风险大幅增加。
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对我市肉牛产业进行详细调研后发现,我市肉牛养殖以外购犊牛或架子牛短期育肥为主,约占60%,自繁自养和市内调运各20%。全市犊牛自给率不足50%,以山东、内蒙古、云南、辽宁、吉林等地为主要调入地。
犊牛越买越远、越买越贵、越买越少,已经成为肉牛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瓶颈。
探究
保量还更赚钱 凸显能繁母牛优势地位
在通江县杨柏镇新桥河村,巴中市繁荣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的圈舍内牛头攒动,不时有活泼的犊牛在基地内游荡。公司董事长赵阳初介绍,和市内不少中大型养殖场引进以西门塔尔为主要品种的小牛不同,该公司引进的全部是本地的巴山牛(空山黄牛)。“我费了几个月功夫在通江县境内的乡镇去找牛,最终才找到了167头母牛、30头公牛。我计划将其全部用作种源。”赵阳初颇为遗憾地说,按照我市发展肉牛产业最终达到50万头存出栏的目标,将进一步加大对能繁母牛的需求,目前的数量还是太少了。
“在肉牛买、养、卖三个主要环节中,目前‘买难’已经成为巴中养殖户的痛点。”赵阳初说,育肥场的牛源从哪里来?这不仅关系到肉牛养殖的数量问题,也关系到产业发展的基础。从长远看,养殖母牛更具经济效益,“母牛养两三年就可以产仔,一般是3年2胎,技术条件好的可以达到1年1胎,每年的母牛养殖成本大约为5000元,小牛的价格至少上万元,并且母牛也可以当育肥牛卖,这笔账怎么算都不会亏。如果自繁自养,利润空间更高。”
既然养母牛赚钱,为何我市的犊牛自给率还有一半的缺口?不少养殖户表示,养育肥牛一般可以当年见效益,是挣快钱;养母牛至少要三四年才见效益,是挣慢钱;养殖母牛还需要政策补贴的激励,综合因素使得母牛和育肥牛的发展不平衡。
市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冯钰表示:“我市发展肉牛产业,犊牛的自给率一定要提高,能繁母牛的量一定要跟上,同时还涉及优良品种的选育问题。”据多位业内人士测算,我市要把肉牛发展到50万头的存出栏数量,那么至少需要15万头能繁母牛。只有壮大了母牛群体,整体数量才能自动增加。由于养殖母牛的周期较长,额外需要政策的支持。
措施
激活种源“芯片” 改良保种同步走
为破解养殖环节的瓶颈,让养殖户有牛可养、有好品质的牛养,我市很快出台系列措施。《加快推进实施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的意见》《巴山肉牛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支持做大肉牛种群数量、开展良种繁育行动。
特别是2021年10月开始实施的《巴中市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中,有两条专门针对母牛增量和保种。在推动基础母牛扩群增量方面,鼓励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场(户)多渠道引进优质育龄母牛和开展肉牛“冻精改良”工作。探索“母牛分户饲养、仔畜集中育肥”产业发展模式,市财政连续五年(2021年—2025年)每年安排300万元支持肉牛标准化繁育场建设和母牛扩繁倍增计划。县(区)结合乡村振兴政策出台激励措施,支持现有能繁母牛存栏1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实施基础母牛扩群增量,每年对产犊牛的能繁母牛养殖户给予一定奖补,实现年新增能繁母牛10000头以上。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巴山牛资源普查、保种选育、杂交改良等工作,市财政连续五年(2021年—2025年)每年安排保种选育、科技推广经费不少于100万元。加快提升县级牛冻精供应站标准化水平,提高牛的繁殖率。
一大批育繁场、保种场项目开始启动。通江县先后推出了空山黄牛保护区、火炬镇玉马村空山黄牛保种场、民胜镇长兴村肉牛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基地;平昌县在现有养殖规模上,在得胜、响滩等10个乡镇,规划建养殖圈舍,建成后,饲养能繁母牛5000头、育肥牛10000头。目前,在肉牛产业发展方面取得初步成效的得胜镇,存栏能繁母牛已经达到8000头。
增加能繁母牛群体,可以解决数量的问题;将巴山牛(空山黄牛)作为保种选育的核心,则是充分利用本地种源优势,作为肉牛产业发展“芯片”,为走高端路线、做强巴中牛品牌打下基础。
“此前的巴中肉牛养殖缺乏顶层设计,选择的肉牛多为中低端品种,难以承接肉牛产业作为全市主导产业的重任。必须要有自己的‘芯片’、自己的种源,培育出巴中特有的高端牛品牌。”市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代文介绍,巴山牛(空山黄牛)1982年就入选世界牛种名录,为全国少见的单驼峰黄牛,属于非常独特的品种,繁殖力强,肉质风味好、肌肉纤维细嫩,完全可以与和牛媲美。市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冯钰表示,巴山牛(空山黄牛)适应性强,大理石纹丰富,通过科学喂养,有产雪花牛肉的基础,具备作为高端牛肉的基础。
目前,我市决定把巴山牛(空山黄牛)作为中国高端肉牛市场中的一个高端品牌进行培育,把已经完成注册的巴山牛作为立足中国大市场的一个鲜明的地方优势肉牛品种品牌进行培育,并依托引进中高端肉牛品牌,带动巴山肉牛产业向中高端市场迈进。
模式
破解能繁难题 探索联农富农机制
一直以来,规模化养殖场对于能繁母牛的养殖积极性不高,对于养殖生长速度慢的巴山牛(空山黄牛)更是如此。如何打破这一不利局面?
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市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引进的华牧科技有限公司组建的华牧巴山牛现代农牧科技(巴中)有限公司,作为全市肉牛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之一,带动全市肉牛产业良性发展。
“在扩繁方面,我们将采用乡村振兴中经过检验的成功实践,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建立联农富农新机制。”华牧巴山牛现代农牧科技(巴中)有限公司董事王代文介绍,按照初步计划,公司将鼓励家庭农场、农户开展小规模养殖,公司统一提供母牛,农户通过政府贴息的普惠金融贷款购买,产下犊牛后公司统一收购。农户散养可充分利用秸秆、草料,也能利用闲置劳动力,将养殖成本降到最低。小规模分散养殖也分担了风险,既解决了融资难题,也解决扩繁问题。这种方式非常适合5头至20头母牛的散养,经过初步测算,如果母牛达到1年1胎,那么农户的利润可以达到6000元以上。如果在全市发展2万户,每户平均养殖10头牛,那么20万头能繁母牛,既解决了我市犊牛的来源,更能让2万户、约10万人直接从养牛中受益。
评论
种源“芯片”是产业长效发展的关键
陈杨
当前,我市肉牛产业在优势品种繁育方面有两个难题。一是优质能繁母牛的缺口巨大,肉牛养殖户的犊牛主要依靠外购;二是肉牛产业没形成科学化的繁育体系和有效的品质管理体系,虽然有优质的巴山牛(空山黄牛),但种源规模和市场影响远远不足。
其实在全国肉牛产业中,扩大种群数量和提升质量也是各地发展中面临的难题。扩大种群数量主要是增加能繁母牛,提升质量就要复杂得多,幸好,巴中本地有巴山牛(空山黄牛)这一独特种源。
2016年前,由于见效慢、投资大,国内养殖户养殖能繁母牛的积极性并不高;随着我国对肉牛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犊牛价格一路走高,国内能繁母牛缺口巨大。巴中要发展肉牛产业,数量是基础,能繁母牛更是基础的基础。如何激发市场养殖母牛的积极性,我市已经从金融、技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支持。
解决了数量问题,如何提升质量?这涉及肉牛品种的选择,是一项严谨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牛品种培育需要数年、数十年的时间,在选育过程中,我市肉牛品种如何选择?高、中、低端牛品种的养殖比例,在业界也有过争论,无论如何,培育属于自己的种源,是肉牛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
在品种培育方面,我国肉牛产业吃了不少亏。从国外引进的肉牛品种,其实并不是顶级牛种,国外也不可能将作为产业核心的顶级牛种出口,种质资源问题一度成为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如何化解?当然是发展自己的优质品种。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21—2025年)》《推进肉牛肉羊生产五年行动方案》《“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等多个国家层面的政策,都强调了肉牛品种改良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培育肉牛新品种、扩大种群数量;加强地方牛品种的保护、选育和利用,充分挖掘地方品种肉质好、耐粗饲、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构建中国特色肉用牛选育体系,提高肉用生产性能和种群供种能力,支撑优质特色肉牛产业发展。
在此背景下,激活巴山牛(空山黄牛)种源“芯片”,强化对品种选育的科技支持,是长效发展肉牛产业的必然之举,也是巴中牛打出品牌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