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关于巴中市肉牛产业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4-08-09
2024年7月28日至31日,应巴中市农业农村局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教授带领团队专家李长安、田万强,曹阳春、林清、李安宁一行6人,在市县政府和农业农村局领导的陪同下,对巴中市平昌县欣昌林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大巴山牛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巴中雅拉德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驷马镇辉煌村养殖大户、元山镇通木村养殖大户等6家,南江县正直镇柏坪村、沿溪村养殖大户、四川川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3家,通江县瓦窑镇四川旺农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空山镇龙池新村养殖户、空山牛原位保种场、青龙洞养殖场、画家村空山牛养殖村、火炬镇玉马村空山牛种质资源场、火炬镇肉牛屠宰场等7家,共计16家肉牛企业、园区、养殖大户、屠宰场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参观了平昌县肉牛产业主题馆,在雅拉德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召开了座谈交流会,听取了市、县、企业领导的情况介绍,对提出的典型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交流与沟通。本次调研,采用了典型场户实地参观考察、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巴中市的肉牛产业发展现状。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对巴中市所辖平昌县、南江县、通江县三县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中小型肉牛企业、养殖大户、示范园区、空山牛保种场、肉牛屠宰场参观调研,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巴中市肉牛养殖产业现状,总体感觉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肉牛养殖,各级政府措施得力,肉牛产业基础良好,龙头企业带动有力,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4.科学规范管理正在发挥作用
省市县技术推广部门在肉牛养殖科学规范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肉牛养殖环节的一些先进技术正在当地推广应用。饲草料资源除玉米青贮主要利用当地作物外,干草等其他饲草料资源明显短缺,主要依赖外购。窖贮、裹包青贮在条件好的牛场已经推行,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稻草和青干草等当地粗饲料主要用于养牛,个别规模化牛场已实行TMR饲喂新技术,酒糟育肥在一些养殖户肉牛催肥及节本增效上产生了明显效果,养殖大户和小规模养殖场人工清粪简单堆肥发酵,以及适度养殖规模的牛场利用发酵床处理牛粪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存在问题
1. 养殖场牛舍建设不够规范
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及山区复杂地形条件影响,牛场牛舍建设受到较大制约,场地面积紧张,牛舍设计建造普遍低矮,通风不畅,舍温偏高,加之绝大多数牛舍没有安排建造运动场,舍内牛只采光受限,阴暗潮湿,牛粪堆积较多,粪污处理不及时或难以处理,影响牛只健康。
5.疫病防控工作有待加强
牛场设施条件不高,入场口消毒池、消毒室、病牛隔离舍、喷雾消杀等生物安全设施不全,集中饲养带来的疫病传播存在很大风险,犊牛、育成牛、成年牛、母牛、公牛分群管理还没有做到位,疫病程序化防控和产科常见疾病防治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三、对策建议
1. 以牛为本,合理设计建设牛场(牛舍)
牛喜欢干燥环境,且耐冷怕热,尤其当地夏天比较湿热、冬天比较湿冷,设计建设牛场(牛舍)一定要以牛为本,按肉牛场建设标准要求进行设计建造和改造,牛舍高度不能太低,繁育牛舍应设计运动场。
2. 因地制宜,做好牛场(牛舍)粪污处理
当地雨水较多,支持对现有牛场进行标准化技术改进,实施雨污分离,牛床与运动场分开,大型牛场建议实行“机械清粪+干湿分离+循环利用”的模式来处理牛粪,中小型牛场可推广目前推行的“发酵床+循环利用”模式处理牛粪,养殖大户建议采取“人工清粪+堆肥熟化+就地还田”的模式处理牛粪。
3. 内引外联,创新山区种养结合肉牛生产模式
积极创造利用山区自然饲草料资源及饲草、农作物种植开发,全市重点推广全株玉米青贮代替黄贮方案,建立高品质全株玉米青贮制作技术与规程,开发水稻秸秆替代小麦秸秆日粮配方和饲养方案,建立地缘性常规和非常规饲料原料数据库及配套饲喂技术,提高地缘性粗饲料利用效率并降低饲养成本,争取省内外优势农牧区饲草料联合调运和专业化加工、稳定供应,要厘清产业链各环节风控点,千方百计降低肉牛养殖成本,高度重视并设法解决肉牛产业大发展面临的饲草料制约瓶颈,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引导,做到精准科学饲养、福利化养殖,力争节本增效、节粮减排。
空山牛作为巴中市优良地方遗传资源,已被鉴定确定为第56个黄牛遗传资源,对后续保种、系统选育和开发利用应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部署。要查漏补缺,抓紧制定品种、饲养等技术标准,并予以宣传推广。
同时,建议市政府对整合当地牛种资源开展肉牛新种质创制等工作予以提前谋划。
5. 未雨绸缪,科学开展疫病常态化监测预警、免疫防治工作
要开展畜禽疫病常态化监测预警,定期开展本地疫病流行学调查分析,适时优化完善适合本地牛场免疫程序。积极创建无疫养殖场区。做好口蹄疫、布病和焦虫病等重大疫病强制免疫接种和寄生虫病预防工作。
(1)口蹄疫预防接种。口蹄疫属于国家强制免疫的重大疫病,多发于冬、春季节,重在作好早期预防接种工作。口蹄疫O型苗1 岁以下牛犊头肌注1毫升,成年牛肌注2 毫升,14天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 个月。A 型苗6 月龄以上牛肌注2 毫升,6 月龄以下犊牛注射1 毫升。首免1 个月后进行1 次强化免疫,以后每隔4~6 个月进行1 次常规免疫。
(2)牛布鲁氏杆菌病免疫接种。坚持长期检测净化为主。对于二类地区原则上不实施免疫。未达到控制标准的县或场,需要免疫的由县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级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免疫,报农业部备案即可。免疫使用A19活疫苗。6~8月龄(最迟1岁以前)颈部皮下注射1次,剂量5毫升。必要时,在18~20月龄(即第一次配种期)再注射1次。
(3)牛焦虫病防治。①消灭蜱虫。用2%~3%敌百虫洗刷或喷洒牛舍、用具,防止传播。②疫苗接种。在疫区,接种牛泰勒虫病裂殖体胶冻细胞苗,接种后20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在82天以上。③药物防治。在发病季节,可用贝尼尔(血虫净)按每千克体重3毫克,用蒸馏水配成7%水溶液,深部肌内注射,每隔20天注射一次。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对巴中市所辖平昌县、南江县、通江县三县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中小型肉牛企业、养殖大户、示范园区、空山牛保种场、肉牛屠宰场参观调研,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巴中市肉牛养殖产业现状,总体感觉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肉牛养殖,各级政府措施得力,肉牛产业基础良好,龙头企业带动有力,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 市县镇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 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凸显
- 肉牛品种选择符合产业需求
4.科学规范管理正在发挥作用
省市县技术推广部门在肉牛养殖科学规范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肉牛养殖环节的一些先进技术正在当地推广应用。饲草料资源除玉米青贮主要利用当地作物外,干草等其他饲草料资源明显短缺,主要依赖外购。窖贮、裹包青贮在条件好的牛场已经推行,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稻草和青干草等当地粗饲料主要用于养牛,个别规模化牛场已实行TMR饲喂新技术,酒糟育肥在一些养殖户肉牛催肥及节本增效上产生了明显效果,养殖大户和小规模养殖场人工清粪简单堆肥发酵,以及适度养殖规模的牛场利用发酵床处理牛粪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存在问题
1. 养殖场牛舍建设不够规范
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及山区复杂地形条件影响,牛场牛舍建设受到较大制约,场地面积紧张,牛舍设计建造普遍低矮,通风不畅,舍温偏高,加之绝大多数牛舍没有安排建造运动场,舍内牛只采光受限,阴暗潮湿,牛粪堆积较多,粪污处理不及时或难以处理,影响牛只健康。
- 饲草料资源短缺问题严重
- 牛粪转化处理问题比较突出
- 地方品种缺乏系统选育
5.疫病防控工作有待加强
牛场设施条件不高,入场口消毒池、消毒室、病牛隔离舍、喷雾消杀等生物安全设施不全,集中饲养带来的疫病传播存在很大风险,犊牛、育成牛、成年牛、母牛、公牛分群管理还没有做到位,疫病程序化防控和产科常见疾病防治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三、对策建议
1. 以牛为本,合理设计建设牛场(牛舍)
牛喜欢干燥环境,且耐冷怕热,尤其当地夏天比较湿热、冬天比较湿冷,设计建设牛场(牛舍)一定要以牛为本,按肉牛场建设标准要求进行设计建造和改造,牛舍高度不能太低,繁育牛舍应设计运动场。
2. 因地制宜,做好牛场(牛舍)粪污处理
当地雨水较多,支持对现有牛场进行标准化技术改进,实施雨污分离,牛床与运动场分开,大型牛场建议实行“机械清粪+干湿分离+循环利用”的模式来处理牛粪,中小型牛场可推广目前推行的“发酵床+循环利用”模式处理牛粪,养殖大户建议采取“人工清粪+堆肥熟化+就地还田”的模式处理牛粪。
3. 内引外联,创新山区种养结合肉牛生产模式
积极创造利用山区自然饲草料资源及饲草、农作物种植开发,全市重点推广全株玉米青贮代替黄贮方案,建立高品质全株玉米青贮制作技术与规程,开发水稻秸秆替代小麦秸秆日粮配方和饲养方案,建立地缘性常规和非常规饲料原料数据库及配套饲喂技术,提高地缘性粗饲料利用效率并降低饲养成本,争取省内外优势农牧区饲草料联合调运和专业化加工、稳定供应,要厘清产业链各环节风控点,千方百计降低肉牛养殖成本,高度重视并设法解决肉牛产业大发展面临的饲草料制约瓶颈,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引导,做到精准科学饲养、福利化养殖,力争节本增效、节粮减排。
- 高位推进,加大品种改良和选育提高
空山牛作为巴中市优良地方遗传资源,已被鉴定确定为第56个黄牛遗传资源,对后续保种、系统选育和开发利用应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部署。要查漏补缺,抓紧制定品种、饲养等技术标准,并予以宣传推广。
同时,建议市政府对整合当地牛种资源开展肉牛新种质创制等工作予以提前谋划。
5. 未雨绸缪,科学开展疫病常态化监测预警、免疫防治工作
要开展畜禽疫病常态化监测预警,定期开展本地疫病流行学调查分析,适时优化完善适合本地牛场免疫程序。积极创建无疫养殖场区。做好口蹄疫、布病和焦虫病等重大疫病强制免疫接种和寄生虫病预防工作。
(1)口蹄疫预防接种。口蹄疫属于国家强制免疫的重大疫病,多发于冬、春季节,重在作好早期预防接种工作。口蹄疫O型苗1 岁以下牛犊头肌注1毫升,成年牛肌注2 毫升,14天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 个月。A 型苗6 月龄以上牛肌注2 毫升,6 月龄以下犊牛注射1 毫升。首免1 个月后进行1 次强化免疫,以后每隔4~6 个月进行1 次常规免疫。
(2)牛布鲁氏杆菌病免疫接种。坚持长期检测净化为主。对于二类地区原则上不实施免疫。未达到控制标准的县或场,需要免疫的由县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级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免疫,报农业部备案即可。免疫使用A19活疫苗。6~8月龄(最迟1岁以前)颈部皮下注射1次,剂量5毫升。必要时,在18~20月龄(即第一次配种期)再注射1次。
(3)牛焦虫病防治。①消灭蜱虫。用2%~3%敌百虫洗刷或喷洒牛舍、用具,防止传播。②疫苗接种。在疫区,接种牛泰勒虫病裂殖体胶冻细胞苗,接种后20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在82天以上。③药物防治。在发病季节,可用贝尼尔(血虫净)按每千克体重3毫克,用蒸馏水配成7%水溶液,深部肌内注射,每隔20天注射一次。
以上调研报告和工作建议,供参考。
起草人:昝林森,田万强,李长安,曹阳春,林清,李安宁
2024年8月6日
起草人:昝林森,田万强,李长安,曹阳春,林清,李安宁
2024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