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3 0829 0818 欢迎您访问巴中市巴山肉牛产业协会官方网站!
产业动态

巴州区大和乡:小牧草撬动大产业 铺就绿色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4-01-29
       大和乡位于巴州区东部边缘,距巴州城区40公里。幅员面积37.58平方千米,辖5个村1个社区,4651户12572人,是全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近年来,为解决掉边掉角村发展、撂荒地治理等问题,大和乡聚焦全市肉牛产业需求端,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整理+统一配套”的发展思路,延链错位发展牧草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得到新华社点赞。截至目前,全乡种植牧草1500余亩,年产值达600余万元,被确定为全市饲草产业重点发展乡镇和万亩优质牧草种植示范区。
       一、激活沉睡土地资源,让“荒地”变“草地”。一是自行复垦一批。针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抽派乡村干部组建村级工作专班,开展“敲门行动”,广泛宣传牧草种植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农户主动履行承包土地和林地责任,自主整理撂荒土地。二是集体兜底一批。对群众无复垦意愿的、家中无劳动力的、常年在外的和集体的撂荒土地,由村股份经济联合社流转农户土地或撂荒地1500亩,由乡村按照经营者的要求进行土地整理,再将整理好的成片可机械化作业的土地整体流转到企业,每亩流转费1200元。
       二、做强肉牛产业上游链,让“牧草”变“金草”。一是分片化种植。将全乡1500余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土地统一规划、全域布局,打造以朱垭—东溪片为核心,大罗塘社区—回龙村、界牌村—板凳垭村为两翼的“一核两翼三片”牧草产业布局,实现全乡所有村居牧草产业全覆盖。二是预约化收集。辖区内肉牛养殖新型经营主体与附近的农户建立合作关系,根据自身需求和养殖规模收集群众秸秆资源,实现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减少大气污染。三是集中化加工。整合东西部协作项目等涉农项目资金600余万元,新建占地1800多平方米的牧草加工厂和废旧农用物资资源化利用中心,购置牧草加工的收割机、打包机等相关机械设备,定向引进巴牧粮草公司作为牧草产业运营商,成功注册“巴山青储”商标,大力培育“巴牧粮草”区域公用品牌,预计2025年可实现年生产青储饲草5万余吨,实现产值2000万元。
       三、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变“股民”。一是“土地入股”增收。按照“乡统筹土地整理+村负责土地流转+业主承包经营”的模式,由乡统一将符合牧草产业机械化耕种条件的“熟土”成片打包给经营业主,使得企业节省前期投入时间和资金成本,直接“拎包入住”,固定分红由之前300元/亩翻倍至1200元/亩。二是“集体经济”增收。按照“乡级统筹+村级入股+企业运营”,引导6个村(社区)抱团发展,组建巴中和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自主化经营、市场化手段、集约化发展”模式,实现牧草产业村集体经济超120万元,兑现村集体经济分红62.24万元。三是“劳务优先”增收。组建村级劳务服务队,组织100余户农户参与牧草种植、产业管护和经营管理,其中劳务收入栽植为600元/年/亩,管护为400元/年/亩,2023年共发放群众工资70余万元,真正充实了老百姓的“钱袋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